先來看一則新聞吧

======

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四日電)三隻小豬等童話名稱,被教育部收錄在網路版的成語典附錄中,引發各界爭議;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下午表示,他是胡適的信徒,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,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,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,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。



教育部網路電子成語典提供方便的查詢功能,卻被民眾發現,電子成語典中,竟然連三隻小豬、灰姑娘等童話故事,以及麻雀變鳳凰、楚門的世界等電影名稱都查得到,而且連解釋都有。



儘管教育部強調,這二十六個童話、電影相關辭彙是為充實語料而收錄在成語典附錄中,但為了避免爭議,教育部已在媒體披露後,移除相關連結。



杜正勝下午主持教育部部務會報時表示,儘管他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,但教育部既然已經公布成語典,「就不應該外面隨便罵兩句,就收回來」。



他強調,當教育部遭受質疑,身為教育部長,他還是會出來辯護,不會閃躲;不過,他個人是「胡適的信徒」,反對使用成語典故,也不贊成公布成語典。



杜正勝表示,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、一知半解,「有時甚至連半解都不到」,也會使人思想混沌,如果他是業務單位,「不會主張研究成語,更不會去公布」。



他舉例說,古籍「幼學瓊林」裡講了許多故事,不過,現代的小朋友不會去讀幼學瓊林,讀的是安徒生、格林童話,如果回到一百年前,講「國王的新衣」,恐怕沒人聽得懂,同樣的道理,把古代的故事拿到現代來講,大家也都不懂。



杜正勝表示,成語一旦脫離情境,就會沒有意義,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如果成語故事大家不熟悉,寫出來的成語、用出來的典故,就和生活以及要表達的感情無關或很淡泊,「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」。960124

======

我覺得基本上杜先生不能因為自己不會使用成語

就說會用的人就是『思想懶惰』或是說人家講的話跟『現實生活無關』吧?

杜先生是見不得人好還是羞於承認自己的才疏學淺



對對對,成語確實都是有典故的

現在有許多我們常常使用的成語,其中的典故我們可能都不太清楚了

不過真的像杜先生說的一樣嗎?

『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、一知半解,「有時甚至連半解都不到」,也會使人思想混沌』

我真是不理解他所謂的思想懶惰是什麼意思,他講的話讓我覺得很混沌

他難道不懂成語是多麼化繁為簡的語言精華嗎?

所以我要表達一件事情很簡單的時候

我必須說「這件事真的非常簡單,簡單到三歲小孩都會」

如果我說「這件事真是易如反掌」就表示我思想很懶惰?



再說到,杜先生又表示

『如果回到一百年前,講「國王的新衣」,恐怕沒人聽得懂,同樣的道理,把古代的故事拿到現代來講,大家也都不懂』

我只能說,我不了解他所謂的「聽得懂跟聽不懂」是什麼意思

是指故事說出來也無法理解

還是指說出國王的新衣這五個字大家無法理解

我想如果單就故事而言

只要你願意而且能夠跟一百年前的人講國王的新衣的故事

一百年前的人的智力沒道理會「聽不懂」

所以他的意思或許是說

因為以前的人沒聽過國王的新衣的故事

所以當你手中明明沒有衣服卻說你拿著國王的新衣時,以前的人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

可是我必須說,這就是成語厲害的地方

他難道不知道除了罄竹難書跟音容宛在這種"比較難以理解"的成語之外

還有很多像是點石成金、輕而易舉、水到渠成、功成名就這些平易近人的成語嗎?

就算不知道嗤之以鼻的典故,我也知道嗤之以鼻是以鼻嗤之的倒裝句

以作用解,之是代名詞,也就是用鼻子向某人(物)噴氣表示看不起

基本上這句成語如果用現在比較流行的用法大概是括號翻白眼→(翻白眼)

你看看...這樣一個動作,用四個字就形容的如此生動

還有什麼比成語更精簡又更好懂的了?

好啦!就算是嗤這個字很難懂好了

那得來不易,不勞而獲,喜極而泣,力不從心...這些是有多難懂

是有需要講解多長的情境才能夠理解?

更何況,這根本不是小孩讀不讀典故的問題

成語的故事並沒有失傳

要讀難道還怕沒機會嗎



杜先生又說,『成語一旦脫離情境,就會沒有意義,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,如果成語故事大家不熟悉,寫出來的成語、用出來的典故,就和生活以及要表達的感情無關或很淡泊,「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」。』

那我真想問到底什麼是杜先生所謂的情境?

是完完全全符合原始典故的情境才算情境嗎?杜先生是否認為

一箭雙鵰只能在射箭的時候使用才能正確表達感情?

(而且箭靶還一定要是鵰,不能是其他東西)

一石二鳥則要在丟石頭的時候使用才正確?

如果說杜先生真的這麼在意所謂的情境

無法接受引申意或任何形式的變通

那我想教育部的成語典恐怕不能只寫上國王的新衣

還要再收錄一些國王的手機,國王的iPod,國王的按摩器...etc

或是乾脆把XD跟orz也一起列進去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小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